靖藏本脂砚斋点评上. 还有一位金钗似乎也在公堂上受了杖刑 并被迫屈从于一位年老的官员为妾 了度残生。这位金钗就是脂砚斋批注中“过洁世同嫌”的妙玉
脂批原文是感叹妙玉 一生清高 别人用了的茶具都要扔掉。 然而结局却是: 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 岂不哀哉。故红颜不得不屈于枯骨。 瓜洲官员如何劝如何惩,脂批没写 但是很多人认为 妙玉日后的悲惨结局很可能和她所拥有的几套汝窑茶具有关, 不少红学家把妙玉和石呆子做对比一个妙一个呆, 石呆子因为名贵扇骨招祸, 妙玉则因名贵的瓷器 被人觊觎 很可能瓜州的官员 看到了宋朝的古董汝窑瓷器想据为己有。 用什么办法呢? 纳妙玉为妾。 如此可以人财两得。 参见李清照第二任丈夫张汝舟的所作所为。这是自古以来渣男们惯用的手段。 妙玉自是不肯的, 然而官字两张口随便找个因由 罗织罪名 就能逼迫 妙玉就范。 这罪名就是路引。
妙语是方外人按说不需要路引
然而从红楼原文来看 妙玉是幼时因病入寺清修 没有正式出家 这从她身边服侍的都是老家人 以及对宝玉的感情就能看得 她很可能只是修行并没有出家也没有度牒。 这在京城不是问题. 然而当贾府覆灭 她回苏州老家时 麻烦就来了。 没有度牒 没有功名 想云游天下?出城百里是要路引的, 专制政权对人们的控制是全方位的。 清律无路引外出 百里杖八十. 私渡关津杖一百. 至边关徒刑. 出国 绞。 妙玉一个女子失了贾府的依仗那里来的路引。 瓜州官员肯定是纠住这个错处不放 劝诱不成 则以官法施以惩戒, 脂砚斋评价此时的妙玉“各示劝惩 岂不哀哉”, 可见妙玉是被折磨的不得不屈从。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专治社会没有身份没有功名 想保住身家 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为什么富有的薛家一定要脱庇于贾府才能生存的道理
以上三个金钗的结局都是通过原文伏笔和 脂砚斋批注 所作的猜测。 当然以曹公的文风 对于金钗的痛惨不可能有直白的描写 更多的是会隐藏在其他文字中间 让读者自己去猜。
比如74回搜检大观园时王夫人对晴雯说“明儿回了老太太再揭了你的皮” 当时睛雯还好好的, 曹公也没写惩罚睛雯的文字。 但是等到77回把她撵出府时 居然是从床上架起 拖出去的。 而且经P站Sade朋友提醒 当天宝玉去看望睛雯时她是在外屋趴着养病的 虚弱的连水都拿不到。 几天之内把一个大活人 折磨到只能趴着养病的 不可能是一般认为的肺病, 很可能王夫人是对睛雯施以了惩戒的 只是曹公不忍诉诸文字 所以才会导致七十四 七十七回睛雯生命急转直下。 我一直觉得红楼梦其实是写完粗稿的只是曹雪芹害怕文字狱反复删改 最终未能成书。 当然这也给读者联系上下文伏笔批注 对后边的故事有所猜测 提供了乐趣
前面三位金钗的结局是猜的
但有一位最重要的红楼金钗 任谁都想不到她的结局 竟然与受刑挨打有关, 然而 这个结局却是红楼正文63回中 曹雪芹自己写的 “不得贵婿反挨打”.
这位金钗就是红楼第一钗 林黛玉。
一般认为63回 群芳开夜宴 之中 抽花签 预示各位金钗后四十回的中命运, 比如 袭人抽的签预示她将离开贾府 寻得一处桃花源。 比如宝钗的牡丹签 预示她和宝玉最终结婚却最终没能在一起( 蘅邬院就是恨无缘)。 比如探春抽到的 必得贵婿 预示着她将 成为王妃 和亲外藩。( 古人心目中的贵婿是指身份地位高的夫婿 比如藩王)
红楼第一美人林黛玉抽到的芙蓉签 却直白的写着 “不得贵婿反挨打”。
原文是写李纨看了黛玉的花签后说“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 我也是不忍的.”
有人认为这句话隐含了八十回后黛玉因拒绝皇家和亲或者指婚而挨打的命运 。
原本皇室选中的是列候世家嫡女林黛玉而不是贾府庶女探春。但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忠贞不渝 不可能接受宝玉以外的其他任何男人. 毅然决然的拒绝了皇家指婚。 这种 藐视皇家尊严的行为 会给她招来怎样的伤害, 黛玉全然不顾一心一意的只想和宝玉在一起。 探春很可能是贾府为了平息风波 而推出的替代人选, 如此贾家好歹出了一位女儿 也算是服从了皇家旨意 贾家过关了。而黛玉呢?
前40回有 宝玉不肖种种大加挞伐一回. 而相对应的后40回也很可能有黛玉受罚的章节。当然红楼梦不是风月小说不可能有细节描写, 可能稍加交代一笔带过, 突出的是坚贞的爱情,烘托的是悲剧的气氛。看官可能会说黛玉弱柳扶风的身子如何经得住责罚,别立毙杖下吧。应该不会毕竟此时贾母上在.元春还是贵妃.怎么也得给点面子.黛玉的性命还是保的住的,只是违抗皇命 少不了一番惩戒。八成是在表姐元春宫里,由太监夏守忠行刑(夏守忠谐音下手重)。再说哀莫大于心死,黛玉若是被打死其实对于红楼大悲的结局是削弱了的。应该是回贾府养伤期间被有心人(金玉良缘派)背地里编排诽谤,又得不到王夫人的认可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最终泪尽而亡,更符合林黛玉判词,也更能体现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反省。
黛玉死时宝玉在哪里呢?应是为探春送亲去了,不在京师。和亲大事 贾府必得出位嫡亲兄弟隨行送嫁才对。从原文看和亲是因为南安王败绩被困不得回国,加上粤海将军一节 推断应是南海西海战争不力被迫与周边小国和亲 己期救回南安王。
看官可能发现我的猜想是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也引用了不少大清律的内容。这是因为曹公为清朝乾隆年间人事 所写文章必定以清为背景 即变刻意模糊时代方国 还是可以从文章中看到些端倪,比如宝玉的服装为箭袖,比如贾府的贵人大都睡在炕上而不是床。
况且红楼梦开篇都已经写明了 石头记是刻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上。
大荒山”指的是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無稽崖”諧音指滿族古称“勿吉”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在肃慎氏之国。古之肃慎今之女真也。所以说红楼梦故事背景就是清朝无疑
那么清乾隆年间 有没有和东南亚国家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呢? 还真有 就是持续了8年之久的清缅之战。 这场战争中清朝牺牲了一个大将军(傅恒)两个总督 以及大量的满州勋贵 还赔进去一个藩属国暹罗
这么大的败仗 对旗人整体触动是巨大的, 曹公很可能把这段背景写到了红楼里 比如南安王轻敌冒进被围困在暹罗 无法从陆路退回国内。 这才引出探春的和亲
以当时的局势看 探春远嫁的真真国很可能就是柔佛国 红楼原文中写真真国在西海沿子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洋太平洋交汇的马六甲一带 而且薛宝琴在这里见到很多西洋人, 说明真真国是汉人洋人和土着混居的地方,说白了就是今天的新加坡。有探春和亲 南洋几十万华人不难帮助南安王走海路回国。
可是在古代 宝玉从京师送嫁远航到马六甲再经暹罗救南安王回国, 这么远的行程没有一年是回不来的。
林黛玉很可能就是在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之中香消玉殒的。
当宝玉千里迢迢从海外归来时却只能等到黛玉去世 花落人亡两不知,岂不哀哉